徐晨阳2011年在工作室创作
在徐晨阳的艺术生涯中,日本是绕不开的主题,他在日本学习、创作十三年,于2006年回到北京。在不断地文化的碰撞中,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方式。8月3日,“绘画的态度”徐晨阳油画作品展在美丽道展出。关于展览的名字“绘画的态度”,是他近两年思考的总结,在他看来,绘画就是画家对于世界的一种态度。他认为:“绘画重要的不是艺术,而是态度。”
“绘画的态度”
雅昌艺术网:徐老师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创作和准备的情况?
徐老师:我的创作实际上都是阶段性的,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。做展览就是把这个时期的思考具体化,通过思考、创作把思考在画面中呈现出来。其实,做展览一方面是给别人看,也是给自己看。这个展览的题目是“绘画的态度”,为什么要取这个作为题目呢?有人曾经说过“重要的不是艺术”,我觉得这个话题其实很有意思,也同意绘画重要的不是艺术,也不应该是观念,因为观念往往是别人的,那么到底重要的是什么?我一直在考虑这个事情,目前我认为“重要的是态度”。
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我觉得人的态度是由他的世界观、人生观所决定的,一旦形成看法,会在不知不觉间表现出自己的态度,这是下意识的。我觉得态度是一个很本质的立场。比如说在创作中,采用手法是玩世、调侃的,还是郑重、严肃的;包括颜料,是堆积还是覆盖;我的绘画是堆积型的,就是通过颜料层层堆积来组织画面,使上下的颜色相互交融。而传统的油画,颜料是相互覆盖的。另外,画面效果是精巧的,还是朴拙的;在画面中体现的精神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?我觉得这些都是你在绘画中的态度的体现。
对于我来说,绘画其实是我目前的生存状态的体现,同时也是我对于这个世界、社会的态度,所以我把“绘画的态度”作为画展的题目。
这次画展应该说从决定、组织到最后的展览时间虽然非常短,其实我的思考已经持续了两三年,有这样的沉淀在里边,所以可以在短期内里边准备好这个个展,其实本身它也是积淀、积累的过程。
雅昌艺术网:您为什么觉得颜料的堆积或覆盖,体现了某种态度呢?
徐老师:中国的绘画,它的颜色其实是通过层层印染,是一种堆积的,上面的颜色不把下面的盖住,颜色之间相互交融、相互影响;而西方的绘画比如像油画,包括以前的坦培拉,它的色彩很多是不透明的,它是通过反复覆盖来调整、塑造形体以取得画面。
我为什么说是覆盖还是堆积这两种技法里有一个态度在里边的呢?从表面上来看,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,但他们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含意。比如堆积,它是一种积累,让上层的颜色和下层的颜色去交混,共同作用去支撑画面。它对之前的颜色是不否定的。西方的绘画中覆盖是一种否定,就是把前边的调整或者覆盖掉,重新再去不断地修正。
这个是和人生态度有一种关联的。我觉得东方人的文化就是一种堆积、积累的文化,比如说中国的艺术史、文化史,从古到今延续下来,后人对前人的艺术成就或者艺术方法很少去完全否定,而是不断地在加入自己的成份,这就和堆积是很接近的。山水画从宋元到后来的明朝或者是清朝的绘画有很大的差异,但是这条线还是很清晰的,是一种继承的东西,不断地在添加自己的东西,使其融合渐变,这是中国的一种特点;而西方的绘画是在不断地改变,尤其到了近代,一种画派的出现往往是以否定之前的画派而确定下来的,这和覆盖是很接近的方式。所以说,从艺术史、文化史大的角度来看,其实堆积和覆盖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,有不同内涵的两种行为。
我的绘画更接近于中国的纵深的晕染的效果,由于下面做了肌理,上面的颜色画上去以后不会把下面颜色完全覆盖掉,从最上面的颜色到最下面的颜色,有时候都是可以看出来的,这也是我当时来尝试选择这种技法的重要原因。虽然用的是油画颜色,但我想让我的绘画不是限定于油画范畴,它就是一种绘画,使用的材料是一种综合的,同时我也希望自己的绘画能够更接近于东方的艺术的传统,不仅是材料上的,通过色彩的堆积造成一种纵向的效果,因为是形成的点点,远处看像晕染的感觉,有点儿像是岩画。通过这种形式,另外包括画面中的造型、色彩的处理方式,还有勾线等等,这些都是以我的方式在接近中国的艺术传统。
雅昌艺术网:你对于绘画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?
徐老师:我们平时跟朋友聊天、讨论时,常常会谈到中国当前社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,因为它有很多问题,比如说社会道德准则的缺失、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物质化和利益化,包括修养的欠缺。我觉得现在的社会问题相当严重。在这样的时代,作为一个画家,可以做些什么呢?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画笔给这个社会带来一些有益的、正面的东西,因为我觉得这个社会虽然有很多问题,但是它不仅需要解构和批判,它其实更需要的是一种确立。
在加速飞奔的时代,我觉得回归是很重要的,这就是我从事绘画最根本的一个态度,我想绘画能够给人这样的一种感受,它是宁静的、宽和的、博大的、优雅的,这些都是我们这个社会、这个时代所急需,这也是举办此次画展的初衷,也是“绘画的态度”的由来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